close

  中新社福州12月2日電 題:“僑界傑出人物”吳新濤:甘願為橋 不烤肉負此生
  中新社記者信用卡代償 郭熙嬋
  “我們這代人見證了室內裝潢國家最貧困的時候,盼望國家強大的心十分迫切。我們就像架起一座‘橋梁’,經歷從無到有、承前啟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12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第usb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74歲的吳新濤被授予“中國僑界傑出人物”的榮譽。從一名歸僑僑眷成長為“僑界傑出人物”,吳新濤甘願為橋,不負此生。
  吳新濤1939年出生於閩南僑鄉石獅的一個歸僑家庭,其父為菲律賓歸僑,妻子為印尼歸僑,家中親戚目前大室內裝潢多仍居住在菲律賓與印尼。
  如今,雖然子女均已定居美國,但吳新濤仍“固守陣地”,守著實驗室,守著跟隨自己的學生。30多年來,他發表SC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論文250多篇,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近40名,被學術界譽為含硫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學領域的“國際帶頭學者”。
  擺弄試管、靜靜觀察、低頭記錄……已過古稀之年的吳新濤在實驗室里做起這些,仍絲毫不含糊。吳新濤說,自己還是十幾歲孩童時,便被這些瓶瓶罐罐所吸引,一路走來,很幸運能堅守住最初的夢想。
  吳新濤1956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並認識了影響其一生的恩師盧嘉錫先生。
  在恩師的推薦下,上世紀80年代,吳新濤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及紐約州立大學留學兩年。對於年過不惑才初出國門的吳新濤來說,美國之行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和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已能當上導師,在路上步行的‘無車族’基本是大陸學者,還有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細數當年的見聞,吳新濤頗為感慨。
  在中美差距面前,吳新濤“科研強國”的願望更為迫切。從美國學成歸來後,吳新濤抱著“敢為人先”的理念,在含硫原子簇化學、稀土——氨基酸簇化學及超分子無機組裝化學等研究領域取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作為一名基礎科學家,吳新濤的貢獻通常不易被外行人讀懂,但吳新濤認為,基礎科學和房子的地基一樣重要,“只有基礎打好,樓才能建得高”。
  令吳新濤感到欣慰的是,中國科技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在一些領域進步飛速,單向輸入已成為過去,平行交流成為了現實。
  “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從百廢待興,到跟上國際水平。但這個過程不容易,光靠我們還不行,更大的發展還是需要有更多後繼者。”採訪中,吳新濤多次提到“橋梁”一詞,在他看來,自己的一生踐行的便是“橋梁”作用。
  在吳新濤辦公室的半壁書櫃中,有一排裝訂精緻的書冊,吳新濤將歷屆學生所寫的論文一一珍藏。“我能在這條路上走到現在,是因為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盧先生對我的影響讓我一生受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對他人有所幫助的老師。”
  吳新濤一直將盧嘉錫先生“當老師如果不能培養出幾個超過自己的學生,就算不上是好老師”的教導銘記在心,他希望自己能把前人優秀的經驗、理念傳承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得到啟迪,並有新的作為。
  談及當選“僑界傑出人物”,吳新濤向記者展示了珍藏案頭的“全家福”,看著照片中出生於美國的孫子孫女,吳新濤喜笑顏開。
  身為美國及菲律賓的僑眷,吳新濤見證了海外華僑華人地位的變化,“他們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因為祖國強大了,他們的腰板也更直了。”
  “華僑華人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橋梁,我們應創造條件,讓僑二代、三代和祖國多聯繫,多交流,中國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吳新濤說。(完)  (原標題:“僑界傑出人物”吳新濤:甘願為橋 不負此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25fohx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