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張建玲 邵長立報道)新疆阿勒泰市紅墩鎮薩爾喀木斯村住著漢、哈、維、回四個民族20餘戶村民,30多年前這些村民都是由於一個共同的目標到到此處定居生活------養殖奶牛。現在有很多人通過養殖奶牛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袁士前養牛卻一波四折,在村民的幫助下,袁士前遇到的種種困難都得以解決。薩爾喀木斯村“民族團結、互助互愛”的精神卻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紅墩鎮廣為流傳的佳話。
  把養牛經驗傳授給鄉親
  袁士前一家是第一批在此定居養牛的住戶,作為一個有著高中學歷、頭腦靈活的安徽人,在養牛方面善於運用新技術、能鑽研、能吃苦,上世紀八十年代,把1頭努用幾年的時間就發展到十幾頭,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他在致富之後沒有忘記身邊的鄰裡百姓,積極把自己的養牛經驗傳授給其他村民,無償為身邊養牛戶提供技術服務、還把小牛賒給貧困戶生產經營,在他的帶動下,該村養牛規模擴大好幾倍,成為名符其實的奶牛場。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兮旦福”,還沒有細細品味勤勞致富帶來的幸福生活的袁士前一家,卻突遭驟變,1999年,年僅18歲、正在烏魯木齊讀中專的女兒袁婭君在一次體育課上暈倒昏迷,被送往醫院後被診斷患上了“紅斑狼瘡”。這個幾乎不被人所知的疾病,給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套上了重重的枷鎖,袁士前更是傾盡所有幫女兒看病。
  當病情得到稍微控制的女兒回到家的時候,當場大哭起來,原本擁擠的牛圈只剩下垂落的韁繩,堆滿糧食飼料的倉庫只散落著幾個乾癟的袋子,家裡的電視、傢具被變賣一空,家中的田地也由於沒有及時耕種而荒廢。當時50多歲的袁士前對女兒安慰道,不要擔心,只要人在,一切都能重來。然而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這個連糧食都幾乎賣光的家庭,如何保障患病女兒的營養。這時附近的鄰居來到他們家裡,東家帶來一塊肉、西家送來一袋米,使這個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此後,附近的鄰居像商量好的一樣,每次做飯的時候都會多煮一塊肉、多熬一碗湯,給袁士前一家送過來。就這樣,在鄰居的幫助下,他們一家度過了最為艱難的一年。
  第二年春天,袁士前用幾畝耕地又換來了兩頭奶努決定繼續發展養殖業,但是紅斑狼瘡這種需要長期綜合治療的疑難雜症一次次將他致富的夢想打破,一次次不得不將奶牛賣掉為女兒治病。女兒袁婭君不忍心作為家庭的累贅,曾想到了放棄生命,輕生行為被母親及時發現阻止,她們抱頭大哭後母親告訴她:“你就是我們老兩口活下去的動力,如果你不在了,我們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就這樣袁婭君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氣,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憚自學完成了大專、本科的課程,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賺錢醫葯費,下班以後還在家門口的路上拍地攤、賣一些油鹽醬醋。  (原標題:新疆阿勒泰市各族村民互助互愛 養殖戶袁士前走上致富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25fohx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