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和民,教授級高工,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
  □本報記者 劉宇男
  連日大雨,卧龍自然保護區部分道路阻斷,張和民很是擔憂野化培訓基地的大熊貓幼仔。7月3日一早,他焦慮地註視著監控視頻,卻驚喜地看到,風雨飄搖中,7只幼仔大多在樹上躲避,野外適應性良好。“它們年初經受了大雪考驗,暴雨中的表現也符合野外大熊貓的行為特征。”張和民告訴記者,今後每年將放歸一兩隻大熊貓到大熊貓種群小、種群隔離嚴重、遺傳多樣性風險大的野外環境。
  保護大熊貓,張和民走過了31年,如今已成為研究大熊貓人工繁育、規範飼養和野外放歸的領軍人物。
  1983年箭竹開花,張和民申請到大熊貓受災嚴重的卧龍自然保護區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人工繁育大熊貓面臨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的“三難”問題,卧龍10年間僅繁殖1只大熊貓,僅存活到兩歲半。
  張和民帶領團隊自主創新,攻剋“三難”。
  張和民發現,大熊貓一緊張激素分泌就出問題,要求對大熊貓進行愛心飼養。身心愉悅了,原本反叛的大熊貓“月月”變得順從,不打麻醉針就能配合保健治療。該團隊還運用環境富集、行為誘導發情、創新飼料配方等技術,使雌性大熊貓發情率由1990年前的24%提高到目前的90%。
  張和民團隊創新大熊貓精液採集及人工授精技術、種公獸培育、排卵期綜合監測等技術,使育齡期雄獸自然交配率由1990年前的10%提高到100%,雌性大熊貓受孕率提高到85%,破解大熊貓配種受孕難。團隊還建立人工採奶、換仔技術,人工育幼和母貓帶仔培訓技術,使幼仔成活率提高到95%。
  張和民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紛紛奔赴卧龍,集聚和穩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到本世紀初,張和民團隊攻剋了人工繁育大熊貓“三難”問題,卧龍圈養大熊貓由1991年的10只增加到目前的165只。
  張和民堅信,野化放歸是恢復和重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2003年,張和民的團隊率先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將大熊貓“祥祥”放歸“五一棚”地區。後來“祥祥”在野外死去,張和民灑下熱淚。頂著質疑,2010年張和民團隊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二期項目,摸索出一套相對成熟的野化訓練經驗,2013年將大熊貓“張想”放歸野外。今年4月初,省林業廳回捕“張想”時發現,它健康亮麗,長重3千克,基本適應了野外生活,就地放歸。這次,張和民笑得很開心。
  (原標題:張和民:保護大熊貓攻堅路上不停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25fohx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